(2022年5月1日印发)
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,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把工作落到实处,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,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,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,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,在各班级中设立2名心理委员(男、女各1名)。
一、班级心理委员的意义
“班级心理委员模式”着力于两个建设:一是心理健康的防控,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院心理健康监控体系,目的是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心理问题,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,减少校园危机事件,做到提前防范、实时监控、及时发现、及时疏导。二是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。通过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,优化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,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。
二、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
班级心理委员是班委会的成员,可以兼任,其主要职责是:
1.积极向本班同学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,使同学们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,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自我调节和自我保健。
2.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;
3.与班级同学定期进行交流,了解近期思想动态,并及时向上级汇报。
4.积极协助、配合学院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;
5.对本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提供帮助,并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联系。
三、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
1.定期参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例会,在会上需报送《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报告单》,汇报的内容主要有:
(1)本班学生对心理知识的需求
(2)本班学生的心理动向(包括个体与群体)
(3)最近发生的心理问题
(4)对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
(5)其他相关问题
2.危机事件及时反馈制度。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,及时向年级辅导员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反馈,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。
3.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。通过一些有意义的心理辅导活动等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。
4.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,促进、改善班风、学风,尽力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,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。
5.提高自身素质,了解学习掌握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,对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工作,并帮助同学联系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心理援助。
6.配合开展每年一度的“525心理健康活动”。
四、心理委员的工作注意事项
1.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时严格遵守“保密”原则,和保密例外原则,尊重学生的隐私,如知晓学生有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或有涉嫌、危害班级、社会公共安全等行为时及时与辅导员、心理咨询中心联系。
2.所汇报材料应真实可靠,不脱离实际。
3.在认真工作时反省工作得失,注意提高工作方法,尊重同学个人意愿,不得强制开展工作。
学校将通过阅读整理心理委员上交的汇报,及时把握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动向和发生的一些问题,并据此合理地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,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。针对工作认真负责表现优秀的心理委员,学院将每学年度按20%的比例评选优秀心理委员,给予表彰,并优先推荐参加校内外的一些交流活动。